①更新设计观念
将拓展场馆功能范围、提高场馆经营效益的观念渗透到设计层面。通过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体育设施使用特征的比较,认识体育设施产业发展特点。
传统体育设施经营项目,大多是仅仅面向体育自身所设计,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多项思维的需要。应该在发扬传统项目优势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根据社会需要,使服务功能由单一到全方位、多元化综合;空间由单一到多元向发展。比如,增加和开发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新项目,拓展和完善现有场馆服务功能,搞好软硬件的配套建设和管理,把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一个融健身、娱乐、休闲、餐饮、购物、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现代化体育公园。
因此,建筑师应该树立动态设计观,开发空间的动态使用潜能,实现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如综合考虑某些场馆辅助用房的柱距与层高时,应当考虑多种用途的可能性,增加灵活变更的余地,而不是仅以当前利益、短期使用为参照。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秦皇岛体育中心就将设计一个集体育竞赛、训练、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开放性体育公园作为其设计理念。设计尊重自然山势及地势特征,建筑依山而建,自然草坡顺势而成,部分人行道和停车场采用了间草铺地的方法,既便于使用又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使“城市体育公园”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各部分建筑造型上均考虑到秦皇岛为海滨城市这一特色,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来引起人们对海的联想,并通过对结构方案的设计、材料的运用、屋面形式的选择等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
②引入设计方法
先进设计模式的建立从根本上说需要建筑师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引入科学的设计方法。前期策划与建筑后评价就是很值得我们借鉴两种操作工具。
A建筑策划
通过对使用需求的考察,同时结合资金、用地、环境等条件来确定体育建筑的功能结构。与这一环节对应的工作就是建筑策划。现阶段我国对体育建筑设计策划的研究进展迟缓,其不足表现在:一方面现行设计模式多注重研究场馆布局、结构类型等实施措施,而对功能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很少给予考虑,对社会需求的考察变成了无人过问的“真空层”。另一方面,体育建筑前期策划的理论与相关实践几乎是空白,有策划意识的建筑师也只能凭经验和感性认识对问题做出主观判断。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将建筑策划工作列入有偿服务的范畴,鼓励建筑师进行与之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并且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其地位,促使建设、设计双方参与到良性的设计循环中。
B建筑后评价
由于建筑后评价考察领域广,公众参与程度高,信息反馈量大,有利于我们发现对体育设施设计、使用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新场馆的策划、设计直接提供依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工具。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后评价与建筑策划相结合,做好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