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属于第三产业,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自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体育产业起步,到70年代伴随着全球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播媒介的普及,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里表现出国际化、快速化的强劲势头。
自国家体委明确将社会化、产业化作为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后,产业化就成为体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职业俱乐部的出现和发展、体育经营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市场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等都是我国体育产业化所取得的成果。
因此,大众体育设施建设需要不断地发掘新的筹资方式,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实现大众体育设施的产业化,使经营者与使用者获得双赢,这种探讨应该是大多数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努力的方向。
广州的奥林匹克花园是广东金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住宅区,它以大型综合性体育会所为楼盘的卖点。会所由体育产业公司经营,房地产公司投资,两家公司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房地产公司利用会所提出“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售房口号,吸引购房者;而体育产业利用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得到体育会所的建设费用和初期经营困难时期的资金支援。会所的经营者说,随着现已培养起小区内居民的运动习惯与消费意识,以及渐渐吸引来的附近其它居住区的顾客,会所将来的经营将能够不依靠房地产的资金补贴,而逐步脱离小区,成为独立的体育产业,经营者坦言没有房地产公司的初期的资金投入,他们不可能有现在的良好的经营状况亦不会有这样的前景。
这种资金雄厚的房地产与新兴的体育产业联姻的尝试,提供了一种解决大众体育设施,尤其是中型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的新思路。会所是现在很多中小型大众体育设施的存在方式,我国已启动住房体制改革,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将住进商品房中,依托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小型大众体育设施将是一种发展方向。但房地产商建体育设施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的目的大多数是以此作为楼盘的卖点。因此,要拥有足够的、分布均匀的、适合大众消费能力的体育设施,完全依赖这种商业行为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力的法规来规范这种商业行为。即使房地产开发商都按规定的规模、项目设置等来建设这些设施,由于房地产项目的规模不一,每一个楼盘都设一个自己的会所,这样很容易在小范围内造成项目重复设置、项目规模小、项目结构失衡、小而全,造成资金浪费和经营困难。并且,这些设施都是由房地产公司直接经营或交物业管理公司经营,也不利于体育设施的专业管理和大众体育产业的发展。
将广州奥林匹克花园这种自发的创造性行为进行规范与完善,可以成为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模式——在一个中型馆的服务范围内,由规划部门执行留出相应大小的体育设施的位置,不批作其它用途,将土地集中空出。但体育设施无须房地产公司直接投资,而是由政府对设施服务范围内的房地产项目收税以形成集中的资金,补偿体育设施用地未用来开发其它更有利可图的房地产项目的损失,并且用来补贴此地段体育设施的经营者。接下来,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专门的体育企业经营该设施,这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要求更专业的管理的趋势。这样的模式使得资金、土地、管理资源都得到集中,当城市难以空出较大的地块时,为避免小而全,还可以规划多个单一项目主导的设施,构成系统化的网络,协作服务一定的范围。
综上所述,体育设施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需要决策者、投资者、规划建筑师、经营管理者、观众和体育运动参与者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才能在于中国国情结合的基础上,走出体制、政策、理论、法规、设计和调控等方面的新道路。